您现在的位置: 福建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志愿 > 文章正文
 
高考专业选择:选好专业胜过挑个好学校
2007-6-21 10:21:00 来源:2exam.com整理 【字体:小 大】

  本报讯 考生填报志愿时,专业的选择可谓至关重要。是选择现在最热门的专业,还是选择相对较冷些的专业?是选择重点大学的弱势专业,还是普通高校的强势专业?这些问题都是考生、家长非常关心的。

  十类专业最受欢迎

  据最近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以下十类专业,最受高考生欢迎:一是经济管理类,二是数理化基础类,三是生命科学类,四是电子信息,五是计算机,六是法学,七是自动化,八是建筑学,九是外语类,十是新闻。

  求精中学小陈早在高中时就自己学习编程,他对计算机专业有自己的一番理解,“计算机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行业。计算机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

  小陈说,由于计算机普及了,几乎谁都会用,也有人认为计算机就是电脑,能打字上网玩游戏,也是一个工具,不值得把它当作自己的专业。其实计算机是一门科学,学问大了去了,“四年本科不过是打下点基础,能不能成大气候,还看以后的工作实践。”

  电子信息这个专业十分注重实际。它实际上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在一起,解决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当前就业面最大的行业就是通讯行业。这个专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计算机专业更有趣味,技术面也更宽广,横跨了电子、信息、计算机三大领域。

  热门冷门是相对的

  “热门专业不一定永远热门,冷门专业不一定永远冷门!”昨天,《课堂内外•高考金刊》主编聂荣表示,“热门”和“冷门”本身是相对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业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反映到高校招生中,就相应出现了,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涉外会计、英语、法律学、金融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这些热门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热门专业并不是需求量最大的专业。一些急需的人才,例如“石油工程”、“边防管理学”专业,由于其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其招生并不多,可因为它是社会急需人才,就业率高。

  聂荣表示,填报志愿其实已经是人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很多职场人士由于当年盲目填报志愿,导致了今天的职业脚步紊乱。因为,专业与职场一衣带水、相关相连,即使金榜题名,却也有不少人因为错报专业“入学时喜笑颜开,出校时愁眉苦脸”。

  考生应该通过对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未来就业趋势分析,提前作一个粗略的职业定位、职业规划。输在报考专业,也许将意味着输在职业的起跑线上。

  今年20高校入学后可转专业

  本报讯今年,有20所高校的高招信息显示,如果考生没有考上理想的专业,入学后还有机会换专业。

  要填“服从专业调剂”

  据《课堂内外•高考金刊》聂荣介绍,高校推出的转专业政策大大地满足了考生的专业需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填“服从专业调剂”,不但能增加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将来还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

  包括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和北京印刷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内的20所高校承诺,考生进入本校后将可重新选择专业。

  比如北京大学,如果考生入学后对所学院系内部所有专业均不感兴趣想改学其他院系的专业,有以下途径:一是入学后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可以申请转系或转专业,双方院系同意,需经过一定的测试,合格者可以转系;二是可以选修双学位,毕业时可以取得两个毕业证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或两个学位证书(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三是在毕业时保送或报考硕士研究生时进行专业调整。

  转专业一定要谨慎

  一些高校提醒考生,从之前转专业的情况看,有的学生草率行事,见有机会转专业,就盲目地去参加转专业考试,而在学校将其学籍转到新专业后,又后悔了,不愿意去读;有的学生转了专业后,学习不能及时跟上。

  为此,这些高校在2007高招时向考生强调想转专业:一定要对申请转入的专业确实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长;尽可能避免转专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对申请转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要有详细了解,对课程的难易程度、能否跟上进度以及学习年限是否需要延长等了解清楚之后,再做出理性抉择。

  同时,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目前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转专业还有不少限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考生填报志愿时不要光考虑学校的“牌子”,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进入大学后再“转专业”,或者应该在填志愿时搞清所填学校能否转专业,有些什么条件。

  选新专业要了解专业内涵

  面对越来越多的新专业,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不清楚。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本科专业共有2187个,同时还有11个医学类专科专业。

  重庆此次有16所高校的39个本科专业获得通过(重庆大学最多、6个专业),可以在这次高招中开始招生。

  对考生及家长来说,以下这些新设专业还非常陌生:

  地理信息系统:培养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生物技术:培养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学的技术知识,进行食品生产的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的一门科学。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智能化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社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资产评估:培养目标就是要掌握资产评估的基础知识,熟悉房地产评估与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达到资产评估师应具备的水平。

  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设置的本科专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专业的学生将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工作。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从事有关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和开发,防雷技术开发与应用、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审核、施工、检测验收、防雷管理工作。

  煤及煤层气工程:我国每年发生的矿难中,70%%-80%%都与瓦斯爆炸有关,“瓦斯”的学名就是煤层气,合理利用煤层气可以大大降低采煤死伤率。

  选新专业不要去贪图时髦

  《课堂内外•高考金刊》主编聂荣表示,考生选择新专业时,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提醒一:选择新专业不要贪“时髦”。很多新专业名称非常新颖,比如“金融工程”,很多学生看着专业的名字“时髦”就盲目报考,考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同时也要考虑本人的志趣和爱好。例如某大学以前开设的“采矿和冶金”,报名者寥寥无几,但这个专业更名为“地球资源与环境”之后,这个专业顿时成为热门,趋之若驽。

  提醒二:要考查新专业的师资力量。尤其在面对一些较“偏”和“专”的新专业时,不要忘记考查一下院校师资力量或行业背景、培养目标这些因素,这与考生将来的就业有密切关系。

  提醒三:分析新专业就业趋势。新专业的热门不一定代表未来职业的热门,最热门的专业也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专业。对于新专业,考生应该有一个对其“生命力”的基本判断。

  提醒四:慎重权衡新专业与院校关系。个别高校为学科协调发展而开设新专业。比如农林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理工院校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是选择这类院校这类专业好,还是选择其他综合类的院校或者专业院校要好,这些都需要慎重权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林祺采写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资料库
·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
·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
·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
·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
·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高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
·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
·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
·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截至2007年3月15日
·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
·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
·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
·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
·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 港大等位列三甲
·开设港、澳、台、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
·开设港、澳、台、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
·部分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
·全球MBA百强榜出炉
·2003-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
·2003-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
·2003-2007年江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
·2003-2007年四川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浙江省大学前7名排行
·2003-2007年山东省大学前12名排行
·2003-2007年辽宁省大学前12名排行
·2003-2007年吉林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陕西省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江苏省大学前13名排行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
·2003-2007年湖南省大学前6名排行
·2003-2007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河南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河北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
·2003-2007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
·2003-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
·2003-2007年上海市大学前10名排行
·2003-2007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
·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名单
·2007中国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清华大学连续
·2007中国35所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一览表
·200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隆重揭幕
·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医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文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农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历史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理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经济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教育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管理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工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
·2007中国大学哲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